案情简介:
2022年8月18日凌晨,公安局110报警平台接到消费者报案,称其在所点外卖食品“香辣嗦螺”中发现不明壳状物,疑似罂粟壳。经民警现场核查,消费者报案情况属实。随后,公安局将案件相关资料移交至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8月25日,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涉案外卖食品“香辣嗦螺”1份,以及在外卖销售点现场按抽样规程随机抽取的“香辣嗦螺”样品2份送至鉴定中心,委托该中心对不明壳状物是否为违禁物品以及三份样品中的汤汁、香辣嗦螺肉中是否含有违禁添加物进行鉴定。
接受委托后,鉴定中心遂对送检的三份“香辣嗦螺”进行检测鉴定,并于2022年9月15日向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了司法鉴定意见书。
经鉴定中心鉴定,消费者从“香辣嗦螺”中发现的不明壳状物,确为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同时通过对三份样品中的汤汁、香辣嗦螺肉的科学检测,均查出了吗啡、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蒂巴因共五种违禁成分的存在。
鉴定要点:
依据《中国药典(一部)》、《食品中吗啡、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和蒂巴因的测定》(BJS 201802)等方法,确定送检不明壳状物是否为罂粟壳以及汤料、香辣嗦螺中是否含有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违禁成分及含量。
案例意义:
当下,外卖点餐已成为社会大众餐饮消费的重要方式。正因此,如何保证和监管外卖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热点话题。
该案的典型意义在于,大多人对外卖食品安全的普遍关注,都习惯停留在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卫生和食材的新鲜度上,而对食物的添加剂尤其是违禁的非食用物质的添加,却往往忽略。该案不仅在涉案外卖食品中查出了毒品原植物罂粟壳,而且在抽检的汤料和香辣嗦螺肉中均检出了高浓度罂粟碱、吗啡、那可丁、可待因等非法添加物的存在。这样的食品如长期食用,轻则让人成瘾,重则致人中毒。
该外卖店家公然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行为,不仅暴露了其利欲熏心和无视法纪,同时也反映出相关部门对外卖食品安全的监管不足。该案的宣传报道不仅有利于督促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外卖食品的检查范围和监管力度,同时也为市民在对待外卖食品的安全问题上敲了一记警钟。
专用名词解释
食品中掺用罂粟壳,属违法犯罪行为。
在2008年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罂粟壳”赫然在列。
2013年,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食品的,将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